我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,整天对着键盘打字,所以这个工具必须得好。最初用的都是薄膜,也没觉得不好,但自从听说有机械键盘这个事情,怎么能不买一把试试呢?于是买了当时最火的Filco,选了忍者茶轴侧刻,轴体是Cherry的茶轴,比较中规中矩,但手感确实比薄膜要好不少。 然而这个Filco在一个不低的价位上用
最近在看一本书叫《卡片笔记写作法: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》,刚看了序言就觉得很妙,比如这段: 卡片盒笔记法——关联的、分散的、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、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,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。这也正是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: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,将不同的想法汇
写笔记似乎很简单,但也是一件可以折腾的事情。我读书的时候基本不写单独的笔记,教材上重点内容划线,旁边再写两句就好,实践证明也十分有效。真正开始琢磨笔记的写法是在电脑上写笔记之后,笔记的电子化之后最直观的改善是便于检索了,但又远不止这一点好处。 瞎写阶段 对于笔记软件的尝试始于Evernote。大约是
家里一直是一台群晖加一台N1的组合,前者负责存储并跑一些服务,后者跑PT并跑了一个OP旁路,挺科学,也很稳定。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反复听到Unraid这个系统,心里开始痒痒也想要搞All in one。但我其实不太确定是否可靠,打算体验一下unraid先。 于是买了一台J4125的小主机,8+25
大约从初中那会儿开始喜欢听歌,那个时候很淳朴(穷),买一盒磁带,放在步步高复读机里。那时最喜欢听谢霆锋,因为觉得他叛逆,粤语摇滚,歌也确实好听。那个时候因为整天听复读机,给家人造成了我英语听力很好的错觉,但其实只有粤语听力水平进步了。 高中继续听谢霆锋,后来又增加听萧亚轩、周杰伦,都是当时极红的歌手
拍照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,所以有摄影师这个职业,但是随着技术发展,随手拍拍也能拍出很不错的效果,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了。手机拍照越来越方便,拍的照片也越来越多,照片的后期、存储以及照片管理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。 器材 我能找到的最早的自己拍的照片记录大约是我考上大学时买的E398手机开始的,现在还存在我
下载这件事情稀疏平常,但这几年的下载环境却越来越差,各种下载服务都要收费买会员,特别是某云盘服务,圈了一波资源后开始收割用户,限速下载。所以如何绕开那些无良服务商,确保自己可以顺畅下载,需要研究一下。 记得第一次下载是在表哥家玩电脑,听别人说可以在网上下载mp3而不需要买磁带了,觉得很神奇,就去找了
十年前是RSS盛行的年代,十年后已变成了微信公众号的天下。微信公众号给出了一种比较简便的内容发布方案,但是不够开放,算是进步和退步吧。2019年8、9月份的时候,因为需要跟踪上海发改委网站上关于奉贤海上风电项目竞价的情况,每天打开网站看一遍,真是太蛋疼了。于是想到了自己去烧制一个RSS。 通过Goo
大约从大学起开始看美剧,跟风看老友记、越狱什么的,主要是从学校的ftp下载,或者从同学那里拷贝。后来有了Maze,下载更方便一些。后来发现别人看完都去考GRE出国了,都是带着目的去看美剧的,就我是在那儿瞎JB看。 研究生阶段主要看冰与火、纸牌屋为主,同时开始看韩剧,城市猎人、星星的你之类。主要通过人
这些年读的书越来越少了,没时间读,也读不进去。这可能是因为时代变了,全是碎片化阅读,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脑子生锈了。很多时候我完全依靠对于阅读设备或是相关技术的新鲜劲,才能读一点书,这也是本文的主题。 设备 看书这个事情也要讲究科学性,我对于科学性的追求,一开始都关注在设备上,先后买过Nook、Ki